激发创新活力 调动职工热情――对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4-07-07 浏览次数:1235

激发创新活力  调动职工热情
 ——对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
 

 武庆喜   王 仁
 

      内容提要:高校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调动教职工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方面具有重要的的作用。本文从健全工会组织、搞好有意义的创新活动、工会的民主管理、制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等方面,阐述了对高校工会工作的思考,传达了希望学校工会成为民主、创新、奉献、和谐之家的理念。
      关键词:高等学校   工会工作   创新
 
       高校工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会阶段群众组织,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支柱,是职工利益的代表。在新的时代要求下,特别是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调动教职工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方面发挥催化剂的作用。
从古至今人们对管理的模式,一直有着逐渐的探索,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递进,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已成为当今管理的最佳选择。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信任人,了解满足人的正当愿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其工作成效与社会的进步有着较为直接的相关性。探索教师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拟从工会工作方面,对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对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做一下思考与探索。
教育群体是一个有异于其他劳动者的群体,有其特定的劳动特点和劳动规律。了解教育群体的特点,遵循其工作规律,采用合理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有利于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最大限度的提高教职工的工作效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性人才。
调动教职工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要了解这个群体的特点:
       一、具有高度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教师具有高学历,受过系统专业教育,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视野相对开阔,知识面较广,能够重视促进其发展的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工作,对知识、事业的成长有着持续不断的追求。他们要求组织给予其自主权,以便能够以其独特的、有效的方式工作,完成交给的任务,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
      二、注重成就激励和精神激励
      教师渴望看到工作的成果,认为成果的质量才是工作效率和能力的证明。因此,成就本身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激励,而金钱等传统激励手段退居次要地位。不仅如此,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高度重视,教师同样格外注重他人、组织及社会的评价,并强烈希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三、重视人格独立和自由
     教育界职工由于他们是知识型员工,掌握着特殊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对上级、同级和下属产生影响,因此,传统组织层级中的职位权威对他们往往不太具有绝对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这就不同于其他国企、行政单位之特点。
      四、渴望弹性的工作时间和称心的工作环境
      教师从事创造性劳动,他们依靠自身占有的专业知识,重要运用头脑进行创造性思维,并不断形成新的知识成果。因此,他们渴望拥有弹性的工作时间和优美安静的工作环境,注重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和自我管理,而不愿如流水线上的操作工人一样被动地适应机器设备的运转,希望主宰自己的时间和创造性的发挥。
      美国罗姆尼败选演讲中说:“我们希望我们的老师和教授能够不仅传递书本知识,更要激发孩子对学习和探索的热情。”通过认真分析,总结以上教育这个群体的特点,我们最终得出,新形势下,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激发教职工活力,挖掘教职工的潜力,立足本院实际,求真务实,用独特而充满人文情味的管理,让每一个教职工愉快地工作,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健全工会组织,搞好有意义的创新活动
      建立健全学校工会体制,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民主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渠道畅通;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做到让每一位教职工放心。
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体育活动。如举办“拔河比赛”、“队列比赛”、“双扣比赛”、“演讲比赛”、“乒乓球比赛”“踢毽、跳绳比赛”和“书法比赛”同时可以组织教职工举行清淡的聚餐等活动。这种散发浓浓人情味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凝聚了感情、激活了人气,拉近了领导和教职工之间的距离,会使广大教职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换来教职工的舒心、顺心、称心,教职工也就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去了。
     二、尊重信任、民主管理
     通过尊重信任、民主管理,维护教职工的威信、人格和自尊心,可使教职工获得精神满足。这就要求学校信任和尊重教职工,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放手让教职工去干。并且应以教师为主、民主管理。这样可使他们产生心理认同,把自己当作学校的主人。这样,他们会对学校、领导认同,真正为学校、学生、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才会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知人善任、用其所长
    一个人有了某种特长和才能,往往想把它表现出来。若学非所用,不能人尽其才,会使教职工因缺乏职业满意感而心理受挫,进而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这就要求学校工会在这一方面做辅助性的工作,对全校在岗及退休的教职工有个全面了解,以在以后的集体活动中便合理安排,有些退休具有特长的教职工,可以推荐给学校重新予以重用,做到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努力创造条件和环境让他们“有用武之地”。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注意听取教职工,特别更愿意听取对学校工作发表评论的退休教职工的意见。这样才能密切领导与教师的关系,调动教职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四、相互理解是“人性化管理”的精髓
      相互理解是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制定规章制度时,首先处在教职工的立场上体谅、感受对制度要求的承受能力。当教职工提出工作或生活中的困难,要求给予帮助时,工会人员应将它当成自己的困难去协助解决,例如:举行婚庆、丧礼等个人重大活动或事件,学校工会可以派人或车等方式给予帮助。我们这样做,教师更热爱学校,更尊敬领导,工作责任心更强,纪律更严明,积极性更高。
      五、关心爱护、热情帮助
      学校各级领导应协调时间,定期到在岗及离退休职工家庭中进行慰问,特别是存在困难的家庭,以便于更加及时的了解更快的解决职工的困难。这样做,不仅对老同志是一种安慰,对在岗同志更是一种激发与岗位的热爱,使教师在工作上有积极性,在生活上有方便感,退休后有安全感。
      六、多种激励方法与制度化管理综合运用
     激励方法多种多样,既有物质激励,又有精神激励;既有正激励,又有负激励。特别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文信息的不断发展,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出现许多细致的管理制度、目标考核等措施,他们在管理过程中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运用激励方法与制度管理时,一定要注意因人而异,因事而已,把普遍规律与学校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做到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此外,在教职工管理中,还应把“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辩证地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规章制度是一所学校内的法规和制度。它一经制定,本校内所有的人在它面前都是平等的,都要受它的约束。实行制度化管理,这本身是管理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被无数事实证明的成功经验,它在很大程度上能抑制人们的消极面而保护和促进积极性,它是一个法规范畴。而人性化管理其根本目的是从深层次上挖掘教师的潜在能量,也是为了调动积极性,只不过它是一个道德范畴。前者是管理的一般性规律,后者是对它的深化和发展。因此,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一致的。我们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因为执行制度而否定人性化管理,也不能因为进行人性化管理而废除必要的规章制度。
     七、奖罚严明、公平待人
     人最大的需要是得到别人认可。在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分配原则下,教职工要求对他们所付出的劳动、所取得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他们最反感干和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做法,为此,要针对教师的劳动特点,建立健全考评奖惩制度,奖优罚懒、对他们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树立典型来激发教职工工作的主动性。此外,领导应和教师平等相处,不能有亲疏感之分,以提高教职工对领导的信任,达到调动积极性的目的。
     八、引导教职工积极参与工会工作,比贡献,创和谐
     “工会主席没有枪,没有炮,只有冲锋号”一直以来这是工会工作特点的概括。工会主席的的冲锋号到底起不起作用取决于对工会工作方向的认同。大家都知道工会主席难当,工会工作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党组织为了密切联系职工群众,需要有人从事工会工作;学校为了协调干群关系,稳定队伍,调动教职工积极性,需要有人从事工会工作;教职工群众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需要推选干部从事工会工作”的三个重要意义,那我们就会无怨无悔地去做好这项工作。只要我们都把“当好基层工会主席,服务广大职工,促进单位发展”的理念挂在心上,一是认真听取职工意见,发挥民主,树立职工群众主人翁思想。二是以学习和创新为途径,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三是引导职工群众服务好工会基层工作。
       围绕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我认为工会工作者在工作中要俯下身子、倾听呼声、解决困难、服务职工,在教职工中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不断地推进学校和谐建设,形成工会关爱教职工,教职工奉献学校、奉献社会的和谐氛围,让我们学校工会真正地成为一个民主、学习创新、奉献、和谐之家。这样的工会主席一定会当得有滋有味,工会工作也一定会干得有声有色,就会得到学校、领导及教职工的认可,就可以调动一切力量为学校这个大家庭着想,充分发挥教职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总之,教育群体的工作特点和需求分析表明,教师的主导需要具有高层次和精神性特征,完全有别于其他社会阶层的主导需要。特别是高校教师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内激励,取决于内在需要与外在目标的统一,是教师个体的个性需要与职业角色规定和期望相结合的产物。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市场竞争力的增强,对教职工进行人性化管理,激发高校教师的内驱力,使创造性和积极性成为一种稳定的、持久的心理体验和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单纯以外在的监督去管理复杂的内在思维性劳动,其效果微乎其微。只有根据教育群体职业劳动特点和主导需要,运用与之相匹配的管理方法,才能使教师自觉选择努力行为,持久的发挥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力。